湖东村加强水环境治理,打造“水清岸绿”乡村风景线。通讯员 摄
自“百千万工程”实施以来,流沙东街道湖东村以党建为舵、干群为桨,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动能,聚焦民生所需、发展所急,全力推动“百千万工程”开花结果。从基础设施升级到生态环境蝶变,从民生服务提质到治理效能提升,每一项成果都是党建引领下干群同心的生动注脚,更是“百千万工程”蓝图在乡土间的鲜活呈现。
党建领航拓通途 夜间明灯照民心
锚定“百千万工程”中“交通先行”的发展逻辑,湖东村“两委”以“党建+民生”为抓手,把修路架桥作为打通乡村振兴脉络的关键。2022年,面对后溪路“晴天扬尘、雨天泥泞”的困境,党员干部带头调研、主动对接,在街道的支持下争取上级专项资金59万元,完成400米水泥路面硬化及排水系统改造,让“梗阻路”变身“民生路”。2023年,村委会联合福利会发动乡亲群众捐资70万元,推进南湖路350米硬底化工程,8米宽的新路串联起村庄各片区,激活周边土地开发潜力,带动湖东发展活力。
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湖东村“两委”将夜间出行安全列为民生实事重中之重。2023年,党员干部带头实地勘察,联合村福利会发动乡亲群众捐赠,在全村布局安装300多盏太阳能路灯。从主干道到小巷弄,灯光不仅驱散了黑夜的阴霾,更点亮了村民的幸福感——老人傍晚散步有了“安全线”,孩子嬉戏多了“守护光”。
共治共享清水流 生态宜居绘底色
紧扣生态宜居目标,湖东村以“党建+生态”凝聚植绿合力。2023年至2024年,党员干部率先扛起铁锹,村民自发参与,在北二环路、后溪片、前洋沟旁种下樟树、火焰木等610棵乡土树种。从规划选址到后期养护,党群同心让绿意延伸至村庄每个角落。如今,树阴荫下的闲聊、花丛旁的驻足,成了村民新生活的日常,这片绿色不仅美化了家园,更涵养了村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底气。
以水环境治理为导向,湖东村把黑臭水体整治作为检验初心的“试金石”。2023年,该村组织专业队伍全面清淤,同步建设补水工程、打造“四小园”,让前洋沟从“臭水沟”变回“清水渠”。2024年聚焦寨后沟,干群联手实施“截污、清淤、生态净化”六步方案,引入活水、增设曝气点,让“死水”变“活泉”。从定期打捞到长效管护,党群共治让每一条沟渠都成为“水清岸绿”的乡村风景线。
与此同时,湖东村把雨污分流改造作为民生攻坚重点。2024年,党员干部带头入户宣传,与专业团队克服地下管线复杂难题,完成全村雨污分流管网建设。如今,雨水入渠、污水进管,不仅减少了蚊虫滋生,更让村庄水环境持续改善。这份“清水长流”的承诺,是党群同心守护健康家园的见证,为湖东村宜居品质再添砝码。
精建细管优服务 公共设施提质效
围绕“百千万工程”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,湖东村以“党建+服务”升级民生载体。2024年,针对村址年久失修问题,党员干部带头攻坚,争取资金修缮墙体、翻新办公区,将其打造成集便民服务、议事协商于一体的“党群服务枢纽”。同年落成的地名石,从石材甄选到字样雕琢,征求村民意见,让这块石头不仅是村庄标识,更是承载乡愁、凝聚人心的文化符号。而在后溪片建设的生活垃圾压缩站,已投入86.85万元完成主体工程,将为“干干净净、整整齐齐”的宜居乡村提供硬核支撑。
科技赋能筑平安 智慧治理护民安
深化“百千万工程”基层治理现代化要求,湖东村以“党建+科技”织密平安防线。2024年,投入5万元在全村布设33个点位105个摄像头,党员干部轮值巡查,实现24小时实时监控。从防范偷盗到应急处置,智慧系统让治理更精准——村民说“现在夜里睡觉都踏实了”。这份安全感,是党建引领下“人防+技防”的生动实践,更是村级平安治理能力提升的真实写照。
与此同时,村“两委”将新六路口交通治理列为“急难愁盼”清单首位。针对该路口车流量大、事故频发的问题,在街道的协调下,党员干部、人大代表、政府相关部门共同推动此项工作,红绿灯安装落地。2024年投入使用后,车辆有序、行人安心,村民说“这盏灯不仅管交通,更暖人心”。这小小的红绿灯,是党建引领下解决民生痛点的缩影,让群众出行安全有了坚实保障。
从“泥水路”到“水泥路”,从“黑臭沟”到“清水渠”,湖东村的蜕变,是“百千万工程”在基层开花结果的生动实践。站在新起点,湖东村“两委”将持续以党建为引领,凝聚干群合力,让“百千万工程”的蓝图在这片土地上继续铺展,书写乡村振兴更精彩的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