揭西县产业园吸引众多企业落户。林碧鸿 摄
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浪潮下,揭西县产业园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、精准的产业定位和高效的服务体系,正加速崛起成为珠三角产业有序转移的重要承接平台。从一片规划蓝图到初具规模的现代化产业集聚区,揭西县产业园以“绿色智造”为底色,以“服务赋能”为引擎,通过科学规划、政策创新和全周期服务,吸引众多珠三角企业落地生根,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目前,揭西县产业园已经成为该县对外宣传的一张重要名片。
区位优势叠加政策红利,夯实产业转移基石
揭西县产业园地处县域东南部,背靠大北山区生态屏障,距潮惠高速灰寨、凤江两个出入口仅2公里,交通网络四通八达。自2015年纳入省产业转移工业园政策范畴,到2018年跻身国家级开发区目录,该产业园持续享受政策红利,成为皇冠体育平台,皇冠体育app市十大重点园区之一。目前,园区总规划面积11085亩,已完成南部片区4380亩基础设施建设,包括新金塔公路、污水处理厂、招商服务中心大楼等配套,为企业“拎包入住”提供硬件保障。
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,园区在西北部规划885.74亩“飞地经济”专区,重点引进新材料、人工智能、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。2022年启动扩园征地后,整合土地2217.16亩,报批2029.14亩,为后续项目落地腾出空间。“我们不仅要‘筑巢引凤’,更要‘固巢养凤’。”揭西县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吴琦洁介绍,通过“拿地即开工”“七通一平”等承诺,企业从签约到投产周期大幅缩短,平均节省半年以上时间。
聚焦特色产业,构建“链式”集群生态
揭西县产业园立足本土资源禀赋,以电线电缆产业为突破口,打造全省最具特色的专业园区。东部片区依托揭西深厚的电线电缆产业基础,吸引广东祥达丽等15家珠三角线缆企业迁入,形成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。西部片区则瞄准新兴产业,引入人工智能、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企业,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升级。
截至2024年,园区累计出让土地35宗共944.98亩,入驻企业64家,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0家、高新技术企业7家,年产值突破20亿元,税收贡献连年攀升:从2022年的1300万元增至2023年的1900万元,2024年预计突破6800万元。“全部达产后,园区年产值将超百亿,税收贡献近1.8亿元,真正实现‘千亩百亿’目标。”揭西县工信科技局局长邹锐豪信心满满。
“保姆式”服务破解企业痛点,减负增效激发活力
“从拿地到投产仅用10个月,这在过去难以想象!”广东祥达丽电线电缆有限公司总经理沈丽虹感慨道。企业快速落地的背后,是揭西县产业园“全流程服务”的强力支撑。管委会通过“一企一专班”机制,协助解决用地审批、融资贷款、人才招聘等难题;定期组织技术和管理培训,提升企业竞争力;落实所得税减免政策,2024年为企业减负超3000万元。产业园的创新服务模式更获国家认可。2024年11月,管委会申报的《强化服务引领,提升服务质效》案例入选国务院减负办典型案例,成为广东省仅有的3个入选案例之一。
主动出击精准招商,打造湾区“产业后花园”
为抢抓珠三角产业外溢机遇,揭西县主要领导多次带队赴东莞、深圳等地对接有关商会,推出“五大承诺”:实惠工业地价、工业上楼奖励、与珠三角同等的税收环境等。针对电线电缆、食品精包装等特色产业,实施“以商招商”,依托已入驻企业口碑吸引上下游配套项目。2024年,园区新增入园企业26家,总投资49.55亿元,其中15家来自珠三角地区。
东莞大岭山镇的对口帮扶更为产业园注入新动能。双方共建产业转移合作平台,通过“飞地经济”模式探索利益共享机制。目前,34家企业排队等待入驻“飞地”专区,涵盖智能装备、环保材料等领域。
通过精准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,这里正从传统农业县向工业强县华丽转身。随着“千亩百亿”目标的逐步实现,揭西不仅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样本,更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重构中找到了自己的坐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