归档时间:2024-07-17
汽车缓缓驶入空港经济区地都镇军民村,山路蜿蜒,两旁林木丛生。清风掠过,树木轻轻摇曳,和煦阳光洒落在树上,留下斑驳光影。绿水青山之间,清晰可见军民村的美丽蝶变。
作为革命老区村,近年来,军民村依托历史文化资源,发挥革命老区优势,弘扬红色文化,着力整治村容村貌,完善基础设施配套,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花木种植业,不断激发新时代美丽新农村建设的内生活力,助力乡村振兴。
加强资源保护,传承红色精神
军民村地处桑浦东山和西山峡谷地带中部,三面环山,东临溪明村,西、南与汕头市金平区相邻,北与潮州市相接。
军民村始建于宋代,由福建莆田南迁移民聚居而形成。军民村原名蕉山陇、蕉山村,因该地广种香蕉而得名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与华美、溪明合并称为山美乡。因曾在该村山地建军营、驻军,军地关系融洽、鱼水情深,1955年改名军民村。
军民村远古时候是浅海区,潮安区梅林湖海蚀石、龙坑村的地下贝壳层离该村2公里和4公里,北回归线标志塔距离该村不到2公里。
在军民村的潮汕传统民居中,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大宗祠,也叫春祖祠。1931年,桑浦山游击队在军民村春祖祠成立工农会开展革命活动,1939年遭日机轰炸,现仅存四面残墙及2个祠堂大门石鼓。军民村现存仅有明粤公祠、岁进士、儒林第等建筑物。记者从岁进士建筑的侧面望过去,广东省第二大石——牛胳石巍然屹立在牛山上,形象逼真。
革命的烽火已经远去,“红色印记”仍传颂着曾经的峥嵘岁月。“红色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,我们是革命老区村,更要传承好红色基因,赓续好红色血脉。多年来,春祖祠因缺乏管理、年久失修而荒废,接下来,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,对春祖祠进行修缮,进一步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,更好发挥红色旅游优势。”地都镇军民村党委委员陈伟说。
激发内生动力,建设美丽乡村
军民村山多地少,旧时交通闭塞,只有一条下纪桥溪,可行小木船,通往潮州市潮安区庵埠镇及附近村庄,一条山路通往地都镇邹堂等地。如今,汕梅高速公路自南向北从村东部穿过,村附近还有潮安县道鹳蕉公路,村道直通国道206线。
昔日的军民村,道路泥泞、杂草丛生、民居残破,甚至连一个像样的休闲娱乐场所都没有。如今,军民村早已旧貌换新颜:实现了村道路的硬底化;打造了西畔池、王厝池活动广场,并安装了健身器材;在“三清三拆三整治”行动中拆除违章建筑,建成了停车场;拆除县道078线周边违章建筑,统一进行规划建设,进一步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。
便利的交通,整洁的环境,让村民幸福感倍增。“过去背街小巷有不少垃圾,长期无人清理,大家也都习以为常了,近年来军民村下大力气对人居环境进行整治,村里设立了垃圾转运站,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,还有专人定期打捞溪河漂浮物,村里一下子敞亮了,老百姓日子过得也舒坦了,村子这么干净我们老百姓也得讲究起来。美丽环境要靠大家共同维护,生活才会越来越美好!”军民村村民陈廷兴脸上洋溢着笑容。
因地制宜发展,做强特色产业
陈伟告诉记者,结合当地山多地少的实际,近年来,村里因地制宜,通过让村民承包山地经营花木种植,引进邻近地区的食品包装工艺进行包装销售,逐步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。目前,全村有7~8家花木种植场,种植的花木销往省内外,30多家食品包装作坊也在不断壮大,开启了村民的致富路。如今,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。
记者跟随陈伟来到了该村的茂诚花木场。微风拂过,花木场内连片的苗木荡开层层绿浪。军民村村民、花木场场长陈家广一边修剪苗木,一边为我们介绍:“我们花木场里以种植绿化乔木为主,品种有铁冬青、秋枫树、桃花心木、大叶榕、细叶榕等,这几年芒果树、桃花心木、铁冬青比较畅销,一年收益大概为一两百万元。”陈家广说,20多年来自己一直从事花木种植行业,这个花木场也已经营了10多年了。“这里空气新鲜,工作起来心情舒畅,我每天工作8个小时,每个月收入五六千元,现在这样的生活我很知足!”陈家广感叹道。
从房前屋后的环境整治,到开展道路硬化、生活垃圾集中收集、控违拆违等一系列具体工作,军民村村子的“颜值”高了,老百姓的钱袋子一天天鼓起来了,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也更多了。
陈伟说,接下来,军民村将对全村的自来水通水管道进行全面更换,对全村路灯进行全面升级改造,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,同时做强花木种植等特色产业,发挥与潮安区接壤的地理优势,加快手工加工业的发展,带领村民增收致富。